TigerLily

所有我發表過的故事列表:
http://tigerlily555.lofter.com/post/3e948a_72b7d46

來看書吧

大過年的,除了和親戚過招"有沒有對象啦?"、"做什麼工作一個月賺多少啊?"以外,閒著也是閒著,反正壓歲錢都領了,大家來買書看書吧。

我把我去年讀過,覺得挺不錯的書推薦給大家。當然這份書單是我個人的意見和喜好,如果你覺得不同意或是想要討論的,我也很歡迎的。

如果大家有好書也可以推薦給我,可以互相交流喔~



《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 Stridens Skönhet Och Sorg》

我們很常看到以宏觀角度去描寫戰爭全貌的書籍,而瑞典作者Peter Englund則是以22位身分背景階級國籍皆異的人,從他們的日記、信件等的內容,去拼湊這場戰爭另一個角度的面貌。這些人裡有人從戰爭裡活下來,有人則沒有。但這些人的故事,還有許多張珍貴的照片,讓我們可以從一個全新的方向切入觀察這場二十世紀初的歷史悲劇。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除了這本以外,這年出版的相關書籍(繁體中文的)也有好幾本,包括再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消失在索穆河的士兵 The Missing of the Somme》、《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 A Mad Catastrophe: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Habsburg Empire》這些書大家對一戰有興趣的也可以看一下。


《1940法國陷落 The Collapse of the Third Republic: An Inquiry into the Fall of France in 1940》

德軍在1940年踏上香榭麗舍大道的那一幕,不只法國人震驚不已,也是舉世譁然。當初德國在一次世界大戰時也打入過巴黎,但在馬恩河戰役嘗到苦頭。不到30年後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次對上的是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短短六周,法國就四分五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作者試圖挖掘、探討、還原這場歷史的真相。這套書分三冊,一開始講的都還是第三共和的興起和發展,越到後面,局勢越混亂,德國納粹的步步逼近,就顯得越緊張。每一個會議、每一個決策,導致一連串的效應發生,最後歐洲文明中心第三共和宣告覆滅。作者其實挺平舖直述的,但仍能讓讀者感覺到那個時刻發生時帶來的震撼與恐懼。


《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Eichmann in Jerusalem》

這本書是非常有名的猶太裔女性學者Hannah Arendt,在看了艾希曼的大審之後做的紀錄與觀察報告。艾希曼是誰呢?他是納粹德國進行猶太人大屠殺的「最終解決方案」的負責人。德國戰敗後他曾逃亡,但被抓回來了,在1961年時於耶路撒冷接受審判,隔年被吊死。漢娜鄂蘭旁聽他的審判之後,對這個手上沾了無數猶太人鮮血的劊子手做出的觀察結論,竟然覺得他其實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他所做的行為不過就是聽命行事,沒有道德判斷的成分在裡面。這本書當年一出版立刻引起軒然大波,猶太人譴責漢娜鄂蘭為大屠殺的兇手辯護。但漢娜鄂蘭認為邪惡有時候的樣貌並不總是張牙舞爪,有時是以不反抗的消極型態出現的。《我願意為你朗讀》這本小說也有談到一點這個問題的部分。這本書的翻譯頗生硬,但這仍然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記實報導。


《蘇聯的最後一天 Moscow, December 25 1991: The Last Day of the Soviet Union》和《列寧的墳墓:一座共產帝國的崩潰 Lenin’s Tomb:The Last Day of The Soviet Empire》兩本書都是在講蘇聯的垮台,只是前者專注在1991年12月25日當天,後者則是作者長達四年對晚期蘇聯社會的觀察,還曾獲得1994年的普立茲獎。當然作者會有自己的立場,做出的觀點或許不盡客觀或帶著西方社會的偏見,但瑕不掩瑜,仍然提供了讀者一個很好的管道去一窺蘇聯這個龐大帝國倒下的內幕。



《HQ事件的真相 La Vérité sur l’Affaire Harry Quebert》

我很常在吃飯的時候看書,因為吃飯不想看太複雜艱澀的書,所以我會選一些犯罪懸疑小說來看。這是一個法國人寫的書,但他的背景是美國東北部的小鎮。一個寫不出第二本小說的暢銷作家,為了尋找新書靈感而去拜訪他的老師,結果發現他的老師牽扯進多年前的一樁少女失蹤案。這是一個有著《雙峰 Twin Peaks》氣息,有純愛,懸疑又百轉千迴的小說。雖然很厚,但沒有冷場,描寫作者那種沒有靈感的掙扎還有寫作時的壓力的部分很有趣,這是我2014年看過最喜歡的懸疑類小說。


《S.》

這本書是J. J. Abrams的作品。我必須說故事本身還好,但這本書開創了一種新的閱讀方式。除了主要進行的故事,還有兩個人在書的邊緣寫下交談的文字,還有許多筆記、明信片、羅盤等各種可以搭配一起閱讀的配件。在紙本書受到電子化嚴重威脅的今日,我覺得這本書有做出一個新的不同的格局出來。


《蜘蛛男孩 Say Goodbye》和《籠子裡的愛麗絲 ALEX》

這兩本書或許沒有很有名,但我看了卻是印象深刻。犯罪者當然應該受到懲罰,但探討他們的動機和個性的成因並不是在為犯罪者脫罪,或是同情犯罪者,更重要的是不讓這樣的事再度發生(當然那種"都是社會的錯"的論調就太簡單粗暴了)。有時候我們都太小看那些形成犯罪的背景和推動因素了,因為每個人的個性和遭受的情況不同,有些人沒有那麼強大的內心和堅強的勇氣,沒有那個可以為之拼博的目標,面對那樣的壓力會有不一樣的反應。這兩本書裡的主角都是犯罪者,連續殺人兇手,他們犯的罪不可饒恕,但他們都有讓人搖頭嘆息的一面。蜘蛛男孩這本書看得我挺心驚的,這世上每天都有很多孩子失蹤,他們是父母心中永遠的痛,有些失蹤兒童遭遇到的,是旁人無法想像的可怕,對他們產生我們無法理解的扭曲影響。這本書很殘忍,涉及兒童虐待與性侵的部分讓人不寒而慄。至於籠子裡的愛麗絲,一開始看可能會以為這只是一本很普通的犯罪小說,一個被綁架關在籠子裡的女孩,還有一個試圖解救她的警探,但故事從愛麗絲自行脫困之後就不再按照一般的模式進行了。看到中間的時候會覺得主角很瘋狂,但看完這本書的感想就是,有些人實在是死有餘辜。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On the Beach》

這本書的原文版已經出版很多年了,但現在看起來仍然發人省思。北半球發生核子大戰,一夕之間全毀了,而沒有參戰的南半球,卻因為一點點飄過來的輻射塵,最後難逃毀滅的命運。這本末日小說寫於冷戰正酣的1957年,反映當時人們對核子大戰和世界末日的恐懼。但它並不渲染末日的可怕,書裡的幾位人物,把握末日來臨前的最後幾日,有人尋歡作樂,也有人照樣過日子彷彿末日不會到來一樣。我看了這本書之後才寫了〈陪你到最後〉這個故事的。這本書是我看過的末日文學裡,僅次於《長路 The Road》最讓我震撼的一本。長路裡的末世景象和徹底的絕望讓人揪心,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裡頭的人們平靜面對終局的來臨也是後勁強烈。


《一秒之後 One Second After》

我喜歡世界末日相關的題材,今年也陸續看了幾本。除了樓上那本,還有描寫山椒魚佔領世界把人類逼到山上去的《山椒魚戰爭》、一個女孩和一個男人在一個世上唯一沒有被毀滅的小鎮上爭奪主導權的《末日寂境 Z for Zachariah》、設想這世上沒有了石油人類社會該如何應對的《我們曾是公民:只來了一半的末日 World Made by Hand》,另外就是這本以受到電磁脈衝武器EMP攻擊後的美國小鎮為背景的一秒之後。我印象中沒有EMP相關設定的書吧?或許國外有但中文的作品應該是很稀少的。EMP攻擊使得所有和電相關的東西都報廢了,沒有電的世界能夠在一夕之間變得多麼脆弱實在讓人很難想像,而現在的人們依靠和它地的連結維持正常運作的依賴性又有多大,當這些連結遭到切斷,我們平常習以為常的生活可以摧毀的那麼快讓人感到驚訝。EMP攻擊能造成很大的破壞,但我不太常看到相關防禦的討論,在恐怖攻擊越來越頻繁發生在世上的每個地方時,或許我們也該開始擔心這個問題才對。



《波斯少年 The Persian Boy》

嚴格說來我並不是在2014年才讀到這本書。我很喜歡亞歷山大大帝的故事,基本上我找得到相關的書都會買,這本書我幾年前就看過原文版,不過英文不好吶,看一頁得翻多少字典,人物的名字又長又多又很像,所以沒有好好讀過。前幾年大陸就出版過簡體中文版,一直到2014年終於也出繁體中文版了。我通常不會看逆我西批的文,拆西批的就更不用說了,不過這本書讓我打破慣例啦。這本書是從Bagoas的角度出發的,看過Colin Farrell主演的電影亞歷山大帝的人一定知道,Bagoas就是那個美艷的閹人。故事從Bagoas小時候開始寫起,一直到他被送入波斯王的後宮,然後又被亞歷山大所收,從他的眼光去看這個歷史上最有趣複雜的偉大帝王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這本書是Mary Renault著名的亞歷山大三部曲之一,我找了一些這本書的介紹,發現當它在1972年出版之後,就成了許多美國青年同志的啟蒙作品。你可以說它是同志文學,或是BL小說,主角甚至是一個跨性別的人物。我一開始並不喜歡作者太過強調Bagoas的美貌,對於他的描寫和心情也太過陰柔(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不太喜歡的娘受),他是作者的主角,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對這個角色的偏愛,而對亞歷山大一生摯愛的Hephaistion多有冷落。但後來又看過一遍以後才發現,她正是以這樣描寫的差異,還有亞歷山大對待彼此的方式,來對比這兩個亞歷山大身邊的男人,彼此不管是地位或是視野和高度的不同。除了情感,書裡對於當時的社會還有戰場和亞歷山大東征也都有頗精彩的描寫。


這本書是由基本書坊出版的。這是台灣專門出版同志小說的出版社,我覺得他們一開始出版的品質沒有把握好,水準不是很整齊,封面和文宣讓人沒有購買的慾望。但今年他們開始出版一些還不錯的同志議題書籍,像是講在女同志家庭長大的異性戀小孩的《我的兩個媽》,身為基督徒卻開始一個假出櫃實驗的《直男愛出櫃》這些都還不錯(如果你不要求文筆的話)。但這些都是翻譯書,如果他們可以更著重在培養本土同志文學作者就更好了。今年我還真是沒有讀到什麼印象深刻的同志文學,背景設在80年代的《永不拭淚 Torka aldrig tårar utan handskar》太過沉重,其他的也沒有特別注意到了。


《哈德良回憶錄 Mémoires d’Hadrien》

同樣是帝王愛上美少年,Marguerite Yourcenar的《哈德良回憶錄 Mémoires d’Hadrien》的主角則是羅馬帝國有名的賢君哈德良和希臘美少年安提諾烏斯。小說是由哈德良寫給他的繼位者奧里略的書信開始的,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他描述了自己的輝煌的一生,對愛情、生命、慾望與權力的思考,行文優美,帶著世故的滄桑。就像這個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樣,我覺得這是一個需要有一點人生歷練的人來讀會有更深刻體會的小說。



《玫瑰的名字 IL NOME DELLA ROSA》

這本書我也是很多年前就讀過,但當時的翻譯是從義大利文翻成英文再翻成中文,實在很悲劇,所幸出版社重新出版了這部符號學大師Umberto Eco初試啼聲就引起巨大討論與研究的第一部小說,不僅直接從義大利文翻譯過來,還加了艾可大師的註釋。一個發生在中古世紀修道院裡的兇殺案,一老一少兩個修士前來調查,裡面有大量真假交錯的歷史,宗教典故,設計精巧的謎題,哲學討論,這本書絕對不容易讀,但又十分精彩,非常推薦這本書,希望之後傅柯擺也能重新出版。另外艾可大師2010年的最新小說《布拉格墓園 IL CIMITERO DI PRAGA》前年也有中文版了,2014年也有他的《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自白:艾可的寫作講堂

Confessions of a Young Novelist》,喜歡他的讀者有很多可以買買買的(大師年紀很大了,還有書可買要惜福啊各位)。


《故事造型師:老編輯談寫作的技藝 SELF-EDITING FOR FICTION WRITERS, SECOND EDITION:How to Edit Yourself Into Print》

我之前在〈洗吹剪〉這篇文章裡就介紹過這本書,今天再推薦一次。我想來我這裏的小夥伴們很多自己都有寫文章,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將我們的故事修改得更精采一點,讓我們的心血結晶更引人入勝。有些實用的小技巧和規則,我認為對於檢視自己的文章是很有幫助的。


2014年也出了很多寫作相關的書籍,我覺得大家都可以去看一看。有寫小說相關的《寫作的祕密:寫不出好故事?向百位真正的大師取經吧!Your Creative Writing Masterclass》、《超棒小說這樣寫:寫出結構完整、劇情緊湊、讓人欲罷不能的超完美小說!How to Write a Damn Good Novel: A Step-by-Step No Nonsense Guide to Dramatic Storytelling》的續集《超棒小說再進化:深度剖析拍成電影的暢銷小說,教你呈現好萊塢等級的戲劇張力!HOW TO WRITE A DAMN GOOD NOVEL, II: Advanced Techniques for Dramatic Storytelling》。還有劇本相關的《故事的解剖:跟好萊塢編劇教父學習說故事的技藝,打造獨一無二的內容、結構與風格!STORY: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為什麼你的故事被打X:創意、編劇、文案魔力鍊金術 The Screenwriter Within》,還有最近出版的《先讓英雄救貓咪:你這輩子唯一需要的電影編劇指南 Save the Cat!: 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That You’ll Ever Need》。這些書不是教大家要怎樣一步一步寫出一本暢銷小說,或是寫出一本好小說的公式,而是可以用來檢視一下我們自己的文章和故事,有沒有什麼地方可以改進,讓他變得更好。當然我們不用拘泥在書上教的技巧,重點是故事本身和我們個人獨特的色彩,但能夠讓我們的故事變得更上一層樓也讓我們更加進步也是很不錯的啊。



《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二千人的衝擊》

這本書實在讓我看得感觸良多。無緣社會是2010年NHK製播的專題節目,探討了日本社會越來越嚴重的無緣死現象。無緣就是無血緣、無地緣、無社緣,無緣社會就是一個人情淡薄,人與人之間的關聯越來越稀少的社會。有許多人孤單死去,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只能這樣默默埋葬,送終的只有公家機關或慈善團體的工作人員。這本書就是這個製作團隊,追蹤了許多無緣死、老漂族等等社會邊緣人們的故事,集結而成。我們當然不能要求他要有社會學研究般嚴謹的論述,但他接露的卻是日本社會日益嚴重,人情紐帶斷裂,社會資本稀薄的現象。隨著高齡化、經濟發展、失業率高升、不婚族、少子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無緣社會的形成也越來越明顯。這不僅是日本的問題,這是許多經過相同發展的社會都有可能發生的狀況。這是很沉重的書,但他的結局是有希望的。有人已經開始注意到這樣的問題,並且著手打造一個結緣社會,只要人人都不再是一個孤島,無緣社會終究是不會出現的。


這本書裡又提到了日本人不願意麻煩別人的民族性。我想前陣子日本人質被恐怖分子處死的新聞裡大家應該就有看見相關的討論。我之前看過一本在探討日本貧窮問題的書《反貧困:逃出溜滑梯的社會》裡面就有提到,那些滑落到社會最底層,急需救助卻沒有發出求救訊號而發生悲劇的人,在日本其實很多,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不想造成別人的麻煩,只要求救,就算對象是政府或子女,多會讓他們很不安,可能因此斷了自己的生路。貧困的問題並不很遙遠,他是一個很嚴重卻不是很多人重視的問題。我討厭一句話叫做"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這是沒吃過苦的人說的風涼話。或許有些人淪為社會底層真的是因為自己偷懶不努力,但也有很多人,是因為許多非自願的因素,例如健康狀況、家庭背景、社會制度等等,就算他努力也沒辦法脫離困境的。反貧困這本書就是在探討這方面的問題,另外還有探討美國女性勞工階級困境的《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 Nickel and Dimed: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以法國就業服務中心為主要舞台的《資深記者化身底層階級180天 Le quai de Ouistreham》這些書都有相關的討論。


《地下紐約:一個社會學家的性、毒品、底層生活觀察記 Floating City: A Rogue Sociologist Lost and Found in New York’s Underground Economy》

這本書的作者Sudhir Venkatesh,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完成上一本書《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 Gang Leader For A Day: A Rogue Sociologist Takes To the Streets》,揭露了芝加哥幫派販毒的內幕,這次他的研究對象移轉到了更加繁華的紐約市。他筆下的紐約市不是觀光客或是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那樣光鮮亮麗,而是一個生氣蓬勃卻見不得光的黑市經濟,有著各種不能搬上檯面的生意和潛規則在運行著。我們不只能看見這些打破各種界線獨特運行的方式,也能感受到這社會底層弱勢者的人生百態,還有來自作者的人性關懷。同樣是以田野調查方式去完成社會議題書寫的,還有經典中的經典的《泰利的街角 Tally’s Corner: A Study of Negro Streetcorner Men》更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如果房子會說話:家居生活如何改變世界 If Walls Could Talk: An Intimate History of The Home》

這是一本輕鬆又有趣的書,作者是BBC的主持人,帶著讀者將我們的家拆解成各部分,單獨探討來拼湊出完整的家的演化史。從客廳、廚房、廁所等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家居空間的發展與社會進步演化的關聯性。另外《明天是舞會:19世紀巴黎女性的社會史》這本書則是透過和19世紀背景的文學互相交錯的方式,讓讀者看到19世紀的法國女性和文化的發展史。


《蝦蟆的油:黑澤明尋找黑澤明》、《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小津安二郎人生散文》、《馬鹿野郎!:噩夢中的喜劇,絕無冷場的北野武》

從書名就知道啦,這分別是三位日本電影大師的作品。除了北野武那本以外,另外兩本都是他們親自寫的。我讀這幾本書的時候驚訝於這些導演在文字和電影作品的差異,黑澤明的文字平實,小津安二郎帶著幽默和一點叛逆,至於北野武則是在這個花了四年四十幾次採訪的作者筆下,有了更豐富的樣貌。台灣這幾年出了不少北野武的書,《菊次郎與佐紀》當然是最推薦的,對於北野武這個複雜又多面的人物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看看,之前那個母親老是和他要錢,等到母親過世之後才發現這些錢母親都幫他存起來了的故事就是出自這本書。


《沉默》

看過韓國電影熔爐的人一定為電影裡那些遭受虐待的學生感到心痛,同時又對那些加害者和企圖掩埋真相的人感到氣憤。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台灣過。有一座特教學校,發生了一百多起學生對學生的性侵事件,加害者和被害者都是聽障生,弱勢族群和家庭,他們的年齡最小的到小學二年級的都有。這樣駭人聽聞的事件,竟然在學校的刻意打壓、主管機關的漠視之下,一直沒有獲得應有的調查和懲處。這本書是一直在為這件事情努力發聲的人本基金會,這些年來的調查訪問資料集結而成。有時候我們會以為保持沉默明哲保身就是一種無辜,其實冷漠旁觀別人的苦痛更是一種助長邪惡的推手力量。這本書很沉重,但我很推薦大家看,我們需要勇氣去挺身而出,儘管那很難,但只要我們願意站出來,很多事情或許都會不一樣。



《鏡頭之後:電影攝影的張力、敘事與創意 The Filmmaker’s Eye: Learning (and Breaking) the Rules of Cinematic Composition》

一部電影,由許許多多的鏡頭構成,每個鏡頭如何設計、運作、構成,有他特殊的意義。我自己很喜歡分析電影鏡頭,這本書用了許多實例,向讀者介紹不同鏡頭和拍攝手法代表的基本意思。如果對於電影鏡頭解讀有興趣的人這本書會是很好的入門書。


《重回大地:當代紀實攝影家薩爾卡多相機下的人道呼喚 DE MA TERRE A LA TERRE》

我喜歡讀攝影師的傳記,之前有出中文版的例如Robert Capa的《失焦 Slight Out of Focus》、Don McCullin的《不合理的行為Unreasonable Behaviour》、《揹相機的革命家:用眼睛撼動世界的馬格南傳奇 Magnum Fifty Years at the Front Line of History: The Story of the Legendary Photo Agency》,這些講述偉大攝影師的傳記,讓我們知道這些攝影師之所以名留青史,不是他們有多麼棒的技巧,而是他們有獨特看世界的眼光、勇氣與熱情、還有對於這個世界懷抱著的關懷與使命感。薩爾卡多放棄他有著好薪水的職位,跑到偏遠的地方去拍攝那裡的人文與自然畫面。他不只記錄下他看見的這些被許多人忽略的角落,更親自動手改變這個世界─在家鄉種下兩百萬顆的樹木。我們可以從這本書裡看到他的熱情與想法,我想這才是真正使他的作品感動人心的元素。


《我為什麼告別高盛:以及華爾街教我的那些事 Why I Left Goldman Sachs》

我想華爾街對一般人來說有種矛盾的吸引力,我們既討厭他的貪婪,又被他複雜和瘋狂的金錢遊戲所吸引。關於華爾街內幕的書已經有過不少,但我看了以後還是最喜歡這本。我想是因為這本書並不強調華爾街掠奪與貪得無厭的那一面,而是一個有良心、真心認同高盛這屹立百年的投資銀行理念的交易員,如何在這家公司逐漸墮落之後,從試圖力挽狂瀾到失望離開的過程。我想作者本身是個德行良好的人,所以他字裡行間的自省和遺憾特別強烈,相較之下,《華爾街之狼 The Wolf of Wall Street》那種赤裸裸甩出人性黑暗面和作者的道德缺陷就在粗魯的行文之間表露無遺,我個人很不喜歡。我為什麼告別高盛這本書裡面有大量華爾街投資銀行運作的內幕與過程描寫,而且對於完全不懂投資這方面的人來說也不會難懂,很推薦大家看看。


如果你有看到這裡,我很感激你們忍受了這冗長又無聊的書單,雖然我覺得還有很多沒寫到的,這麽累的整理一年寫一次就好了XD 祝大家新年快樂喔~

评论(10)
热度(183)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TigerLily | Powered by LOFTER